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經濟進入到結構調整和系統升級期了,但是據我觀察,并沒有多少人完全清楚這個時期的行業發展方向和市場特點,當然也沒有準備好針對這個時期的經營管理策略的調整。我且斗膽一試,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經濟轉型期市場必然是混亂的
因為此時過去的做法還在運用,還有很多人抱殘守缺地做困獸猶斗式的垂死掙扎,而“現行”創新的一些做法已經初見成效,甚至已經大行其道。在這場新舊勢力和模式博弈的過程中,必將沖突頻發。一般人難以看到其中運行的規律,也難以面對這樣殘酷的競爭,除了無所適從,就是束手無策地等待。而深諳此道的先知和勇士卻把它看成了成果分享的盛宴,因為此時財富的轉移是屬于理念和戰略的實踐,是具有革命性甚至是顛覆性的。
混亂的背后是布局者的操縱,是清醒者的奮斗,是無知者的抵抗。
二、經濟轉型期必然會出現市場分化
中國經濟的這一次變革和轉型,首先是規模化的整合,這樣必然伴隨著對中小型企業中沒有發展競爭力的企業的淘汰,政府也會通過各項政策推進這個進程,以提高各行各業的經營門檻和經營質量,保護和促進大中型企業的成長和并購,優化有限資源的配置。雖然有些政策事與愿違或者被腐敗分子所利用,但是無法阻擋市場發展的變遷。隨著生產者和消費者規模的擴大和能力的提升,“大眾化”市場因為個性化需求的推動而多樣化、碎片化并且發展成為一個個新型“小眾化”的市場群體。市場結構的變革引領了企業經營方向和方式的變革,傳統的大眾化思維將會逐漸失靈。分化的群體帶來差異化的需求,也造就了一場豐富多彩而又可能是殘酷血腥的行業轉型期的激戰。
三、經濟轉型期企業必然是需要調整的
當轉型期來臨,首當其沖受到巨大沖擊的是企業,生存壓力擺在眼前。雖然市場仍然在擴大,甚至在那些率先上岸的企業看來如同進入一片藍海,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此時正處于中國經濟初步發展后造成的經營困難期。1.大眾型產品嚴重過剩,大多數企業因同質化競爭而無利可圖。新型需求雖然有,但因企業自身能力不足而無力分一杯羹。2.勞動力緊缺,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尤其是體力勞動者匱乏。3.員工的各項費用急劇上升,擠壓那些本已經非常可憐的利潤,使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為繼。4.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同時產品價格因為過度競爭上漲艱難,不斷地蠶食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5.規模化的要求使企業進退兩難,增加投資增加風險,不提高投入又等于自動放棄。這樣的困難勢必會淘汰掉很多企業,使本已經多結構復雜化的社會狀態更加混亂和迷茫。
調整是企業家自我救贖的途徑,調整的難度不在于認識,而在于資源與實力以及領導者的經營才華。
四、經濟轉型期行業必然會產生新的領導者
變革時代呼喚領袖!變革時代必將造就新的行業領袖和領軍企業。機會屬于那些野心勃勃,充滿活力和洞察力,擁有膽大妄為、敢為天下先的企業家們。他們不僅僅發現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掌握了行業變革的關鍵點,還能夠事先謀篇布局,搶占下一步行業競爭的制高點,因為擁有了領先的理念和產品,擁有了符合新型市場進化的商業模式,他們在小試鋒芒后,便會借助資本的力量呼風喚雨,大肆擴張,在如魚得水的市場里改寫著自己的銷量、地位及游戲規則,并以此完成從黑馬到明星再到領袖的進程。
五、經濟轉型期發展必然是屬于創新者的
轉型就意味著改變,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沒有了路,怎么辦?誰來領路?老的方法已經過不去了,誰能有新方法?在眾多迷茫者面前,需要有人去創新和引領。
創新的方向就是成長和進一步成熟的消費者的新需求,有效需求供應不足正是我們目前這個階段的一大特點。
創新的主體必然屬于那些同客戶交流能力強、感悟力強、對外部變化超級敏感、善于學習和借鑒、勇于思考和嘗試,并且還能夠懂得用更加經濟和便利的方式來滿足客戶需求的學習型企業。
六、經濟轉型期必然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實現專業化
此次轉型的第 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活下來的企業必須是效率型的,而規模幾乎是絕大多數企業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主要途徑,當然規模并不完全等于效率,沒有效率的規模是有害的,更是可怕、危險的。
粗放的、傳統型經營模式必將被善于運用新科技、新管理模式的企業打敗,而且是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因為他們的落后是時代性的,沒有人可以戰勝趨勢。
所以,新型企業必須具備更加強大的經營效率,而不僅僅是可以創造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專業化的制造、專家化的服務、市場化的技術研發團隊將成為新型優勢企業的必備條件。
七、經濟轉型期行業必然會形成新的規則
轉型期分成幾個階段,初期是新模式的突破成長期,中期是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期,然后才是模式固化和優化后形成規則的普適期。
新的規則雖然往往是粗糙的、不完善的,但是一定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們會趨之若鶩,樂此不疲。還會有許多人努力地再創新和再升級原有的模式,使規則越來越符合民意。
切莫忘記,規則完善的時期就是危險的時期,就是孕育新變革的時期。發展沒有止境,創新永遠具有魅力。
八、經濟轉型期企業必然要改變生產關系的結構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大的變革是生產關系的變革,然后才是制度的變革。落后的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大障礙,許多領導者或者高管理者因為不能放下既得利益而放棄已經認識到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有的存在僥幸心理,試圖用較溫和的方式來解決根本性的矛盾。事實上,這樣良性的企圖都必然是以更加激烈斗爭和更加悲慘的命運結束——因為他們沒有組織有效的變革而被革命了。
企業家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甚至是生死攸關的。做得好的企業留住和培養了大批人才,做得不好的就會流失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人才總是識時務的,都會擇主而事。企業的成長力和發展空間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造就及培養人才的大舞臺。企業家的個人魅力是留住關鍵性人才的根本。企業家的胸懷和魄力是眾望所歸的主要原因,分享成果的制度設計能體現企業家的境界和智慧。離開了生產關系的先進性,人才就會消失而不僅僅是流失。沒有了人才,制度的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效率就會降低,企業將快速走下坡路。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力,通常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和發酵。如果企業家不能正視這樣關鍵問題所產生的嚴重后果而防微杜漸,或者是因為沒有能力解決而被動性地回避,則必然導致悲劇的發生,兩敗俱傷,元氣大傷。
經濟轉型期面臨的問題和矛盾還很多,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則更多,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希望我的淺見陋識能夠給大家一點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