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下午,“新形勢下的互聯網金融”——禾豐牧業二十周年慶典之金融論壇在沈陽農業大學成功舉辦。參加本次論壇的來賓有來自近十家銀行代表、證券公司代表、事務所代表、禾豐牧業首席財務官及禾豐沈陽區財務工作者,并邀請到了禾豐牧業外方股東荷蘭皇家De Heus公司財務總監Mr. Max van der Kwaak參加。
本次論壇特邀荷蘭合作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的主講嘉賓來分享各自銀行在新形式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探索和經驗。
金融論壇觀點總結
景絢 荷蘭合作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
主題:中國農業與食品行業的契機及挑戰
主要觀點:
1、荷蘭合作銀行是一家以合作制為基礎的國際性金融服務機構,致力于在農業與食品行業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荷蘭合作銀行在食品和農業領域具有全球經驗和優 秀的研究實力。他們的客戶經理和行業專家能夠充分地理解客戶的需求,并向其提供相關的增值服務。
2、荷蘭合作銀行在近年支持中國實體經濟,即畜牧業及乳業企業。它成功協助澳亞集團和蒙牛集團在這個行業領域有一個質的飛越。
3、需求:13.6億消費者、迅速增長的中產階級、食品安全意識。
供應:可耕地有限且分散、創新和投資有限、大宗商品貿易逆差。
客戶:大型中資企業崛起、供應鏈集中化。
契機:消費者在哪里我們在哪里;客戶在哪里我們在哪里;農業現代化;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與創新;跨國研發與融資。
曹杰 農業銀行省分行營業部副總經理
主題:淺談互聯網金融供應鏈
主要觀點:
1、供應鏈融資的起源及發展概況
國際:80年代后期,國際上企業興起“橫向一體化”的思想,“橫向一體化”形成了一條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銷商的貫穿所有企業的鏈,把所有相鄰企業依此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供應鏈(Supply Chain)。1990年以來,供應鏈理論日漸流行,供應鏈理論將企業的經營看做是一個價值增值過程,主張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從而將競爭戰略理論實用化。
國內: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先后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產品及服務;2010年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披露數據,中國第三方電子商務市場企業全年“網絡融資”貸款規模首度突破“百億大關”; P2P滲透產業鏈融資。
2、影響供應鏈融資的幾個關鍵因素:
配套政策法規的出臺;完整信用體系的支撐;擔保體系的建立;大數據的應用;融資的風險控制。
3、互聯網供應鏈融資發展趨勢:
打造供應鏈生態圈;互聯網模式下創新業務流程;互聯網模式下授信管理模式;合作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大數據應用應得到充分體現,供應鏈融資風險防控機制。
康軍 中國工商銀行遼寧省分行營業部副總經理
主題:工銀E生活,生活新體驗
主要觀點:
1、互聯網金融發展和大數據時代對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帶來的挑戰
支付:互聯網支付機構所具備的虛擬賬戶儲值、支付結算、轉賬匯款等業務功能已與商業銀行賬戶功能十分接近。
融資:審批機制上,依托云技術,建立標準化在線批量審批模式。信貸對象上,“貸小、貸短、貸分散”特點突出,不僅契合客戶實際,更利于防控風險。
存款:隨著互聯網平臺客戶流量和沉淀資金規模不斷增加,互聯網金融業務觸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余額理財等領域拓展,對商業銀行基礎性存款產生的分流壓力越來越大。
信息:隨著今后更多傳統企業向電商或半電商企業轉型,商業銀行信息脫媒壓力將越來越大,甚至有被“管道代”、“邊緣化”和“后臺化”的危險。
2、工商銀行互聯網金融建設發展的優勢
先進的IT基礎設施和歷經15年打造的電子銀行服務運營體系;外界最 為看重的客戶基礎、業務范圍、風控經驗、信息數據以及資本與資金實力;突出的信用特征,對商戶不良行為實行“零容忍”,及時消退不誠信商戶;在大數據控據應用上依托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打造經營新模式;工商銀行遍布境內境外,聯通線上線下的網絡布局,帶來現代化金融服務的新體驗。
3、工商銀行互聯網金融建設發展的現狀
目前,工商銀行已構建較為完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和運營系統,主要包括“三大平臺”和“三大產品線”,即電商平臺、即時通信平臺和直銷銀行平臺和支付產品線、融資產品線和投資理財產品線,以及高效協同、無縫對接的線上線下一體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