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振興研討會上的線上發言
尊敬的各位專家:
上午好!
應邀參加這次座談會非常高興,我也就東北的現實、東北的振興談一談我的看法,今天發言我有三個視角:第一,我是企業家。創業30年,目前禾豐是一家主板上市的集團化企業,在國內外擁有300余家公司,其中大約四分之一的企業在東北,四分之三的企業在外地,還有20余家企業在海外。這使得我對營商環境有直接的感受和比較,對經濟發展優劣有現實的感覺和判斷。第二,我是讀書人,也可以說是個知識分子。我1981年上大學,本碩連讀,1989年獲得碩士學位。那時候每年才有一萬多人讀研究生,可以說是時代知識精英,我的最初理想就是要成為科學帶頭人,卻陰錯陽差成為了一個企業經營者,但是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素養仍然在幫助我正確地認識世界。三年前我有幸被評定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科技人才”,因此,我比其他的企業老板看問題更有自然科學邏輯和視角。第三,我是地地道道的遼寧人。40年在這里讀書、成長、創業,近20年客居首都北京,看東北興衰大約也有旁觀者清的優勢吧。剛才清華大學周紹杰教授做了東北經濟社會發展分析,這份分析報告詳盡又客觀,我聽了以后深感危急。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排名在全國處于墊底位置,不僅總量下降,人均收入增長水平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區,GDP在全國所占的權重日益下降,人口流失嚴重,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東北將淪落為欠發達地區,將被嚴重邊緣化,由此我建議國家應以強力政策支持東北發展,這也是我今天的發言題目。我談四個方面。
第一,國家應該給東北大政策支持,特別需要的是稅收政策的減免支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下海經商的第一步是到深圳,那時候深圳百廢待興,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漁村發展起來,國家給予了深圳特區15%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同期其他地區所得稅水平是33%,這一稅收政策像強心劑,立竿見影,深圳得到了舉世矚目、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深圳已經是2000多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活力四射、后勁十足。近年來盡管國家出臺了多項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扶持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我感到力度不夠大,強度不夠強,寬度不夠廣。特別是缺乏一項稅收優惠減免大政策,前幾年國家出臺了西部大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現在很多比東三省發達的西部省區仍然享受15%所得稅優惠政策,東北理應得到同樣的待遇。春江水暖鴨先知,我作為一個東北的企業家,現行的各項東北振興政策,確實沒有讓人產生要把企業轉移到東北的動力,確實沒有讓人才產生到東北創業發展的積極性。甚至相反,有很多企業要搬離東北,到人口更多、消費更旺盛的中部、南部,甚至西部市場去。我們的政策力度應該大到讓企業不愿意離開這里,應該強到讓外地投資者愿意踴躍來此興業,應該廣到讓很多年輕人才愿意來東北成家立業。牧人逐水草而居,企業家逐利而行。
第二,我也要分析一下東北衰落的原因。剛才各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我想東北衰落第一個原因就是東北建國以來前50年間的過度付出。剛才周紹杰教授講全國有60多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東北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我們當年小學課本里講東北是糧倉,鋼都是鞍山,煤都是撫順,最大的油田大慶,汽車生產基地是長春,機床工業的搖籃是沈陽。戰斗機、軍艦、核潛艇生產都在東北。東北的資源和產品不斷地輸出,在計劃經濟年代全國一盤棋,一切都是按計劃無償調撥。今天哪個城市有資源哪個城市就會富起來,那個時候哪個區域有資源哪個區域就要給國家做無條件的貢獻。東北的木材、鋼材、糧食、石油、煤炭運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現在走到全國各地的重工業工廠聽到的依舊還是東北的鄉音。在攀枝花的攀鋼,在武漢的紅鋼城武鋼,在包頭的包鋼聽到的還是鞍山人的口音,在湖北二汽聽到的是長春鄉音,在很多油田聽到的還是大慶的口音。前年有一部電影《你好,李煥英》講的是湖北大山深處軍工廠的故事,可是那里的人講的都是東北話,東北很多工廠隨著三線建設遷移到祖國各地,為共和國的工業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很多東北的大國企現在過了生機勃勃的生命階段,變成了老樹、枯樹留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大樹底下不長草,老樹枯樹依舊甚至需要更多的水分養分,因此在這樣資源被擠占的情況下,東北的民營經濟也難以發展成長。這是原因其一。其二我覺得事物的興衰自有其規律,發達地區走向衰落,落后地區走向富強符合規律。過去東北地區大工廠林立,遼寧城市人口在文革時期就接近一半,那個時候可以說是風光無限,甚至是養尊處優。在這樣豐衣足食“鐵飯碗”的體制之下,人們奮斗精神自然就下降了,就像富人家孩子競爭力就不強甚至成為紈绔子弟了。北京、上海、深圳的新貴也少有本地人。生活優越的人就會眼高手低,就會夸夸其談,人就會墮落平庸,東北盛極而衰,再度崛起之前也必須經歷這樣的苦痛,才能讓東北人、東北企業更加自律、更加覺醒。
第三,我想再談一談關于東北的人才流失。剛才周教授講東北率先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占了16%以上,遼寧高達20%。很多年輕人離開了家鄉,特別是很多大學生離開了東北,將來東北可能不僅是人口數量下降,更主要的是未來人口的質量衰落。有人才有一切,沒有了人一切都無從談起,聽起來很悲涼,讓人內心特別的沉重。
但是事物總是有它的雙重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這也正是東北人才優勢的體現。東北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東北三個省常住人口加一起實際只有8000多萬,還沒有河南一個省多,但是東北每個省都至少有兩所985大學,哈工大、哈工程、吉林大學、東北師大、東北大學、大連理工。還有四、五所211大學,因此東北人受教育機會多,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百名人口的大學生比例在全國領先。反觀河南省、河北省這些人口大省,全省可能只有一所211大學。在這樣的教育優勢之下,東北人才輩出,東北人才能走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到哪里都閃閃發光,到哪里都能安身立命。這不是人才的被動流失,而是人才的主動擴展。東北人身體強壯、思維敏捷。看看籃球運動員,在中國職業籃球賽場上活躍著200多名職業運動員,其中一半來自于東北,東北的一半又來自于遼寧。不僅籃球,其他運動項目上,特別是力量型、對抗型的體育項目上,東北運動員都是特別突出。為什么東北人身體素質這么好,我想根本原因還是東北的食品營養好,大家都知道東北大米品質領先,其實東北所有的農產品包括這些農產品轉化成的肉蛋奶的品質都更優質。比如農業生產,由于東北是一季生產,冬季的嚴寒遏制了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生長,因此畝均使用的農藥化肥數量僅為南方的三分之一,這些營養不僅支持東北人長得健壯,肌肉發達,其實也必然同時讓所有的器官都發育得好,包括大腦中樞和神經系統都發育得更加良好,東北人在管理和科技崗位比例在全國所占的比重也應該是高的。前幾年同期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三個人都來自遼寧中部地區三個縣,堪稱奇跡。東北人由于有教育上的優勢,身體健康的優勢,學習能力強、語言表達流暢的優勢,東北的普通人走到外省外地都能輕松地安身立命,很多人甚至很發達,這一點可以說正表明了東北的人才優勢,否則的話哪敢擴散,哪能到各地區發展。東北人在廣州、在深圳、在海南、在北京、在華東到處都是,我的辦公室主任和我說:“北京大街上十個人說話有五個人說的是東北話。”當然東北人在北京的外地人口里占不到這么高的比例,但是他們的話語權、發聲的機會確實是更多的。
第四,再談一談對東北振興的樂觀期望。我想只要政策給足,東北的發展振興指日可待。第一,優良政策本身能夠讓各地企業家產生跨越山海關投資的強烈愿望。第二,所有在外地發展的東北人都心系家鄉,都熱愛故土,這是一個強大的力量。第三,雖說東北有很多優秀人才流失了,但是產生這些優秀人才的基因和環境基礎還在,只要給東北年輕人機會很快就會東山再起、后來居上。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雄起于白山黑水,屢次大舉南下進犯中原,表現出舍我其誰的勇氣,他們總是以少勝多,一旦受挫,回到地大物博的東北,受到山水滋養,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幾年以后又兵強馬壯。東北的大學畢業生流失了一些,但還是留下很多優秀的少男少女。退一步講,年輕人哪怕沒讀大學,只要知恥后勇、發憤圖強,仍然前途光明。馬克思說:“哲學家和人力車夫的差別,還沒有家犬和野犬的差別大。”每個人都潛力巨大,據說一個人的大腦能裝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信息。只要政策東風利好,東北必然振興。最后,建議東北行政一體化,國家設立東北大區,由一名政治局常委負責。政治重視、政策支持是區域經濟振興的高效法寶。
謝謝大家!
2022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