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3月28日-29日,由豬好多網、北京豬好多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2025集團豬企與規模豬場“成本-經營-管理”養豬產業峰會暨生豬產業“種豬&仔豬供需創享”購銷對接會在南昌隆重召開。
此次峰會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協會領導、養豬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500余人。大會圍繞生豬產業“成本-經營-管理”這一核心議題,分享降本增效的真知灼見。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會長、禾豐股份常務副總裁高全利發表了題為《從養豬業結構變化趨勢談豬企運營管理模式走向》的主題報告,報告從養豬業結構變化趨勢出發,探討豬企運營管理模式的走向。
放養公司崛起,合作模式成主流
高全利在分享中指出,受非洲豬瘟等重大疫情的影響,集團公司紛紛減少了在北方的養殖量,家庭農場更是在繁殖業務上撤退,形成了“北母南養”“南仔北育”的新局面,這種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除非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疫情導致的母豬階段性短缺,致使商品豬出欄量下降,催生了2024年二次育肥市場的持續火爆。在此背景下,豬企紛紛調整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以牧原為代表的集團企業率先推出仔豬預售的新模式,打破了原有經營方式。以質定價模式開啟,不同品質的商品仔豬價格產生明顯分化,優質仔豬成為了市場爭搶的焦點,而劣質仔豬則面臨著銷售困境。這表明,育肥企業日益專業化,對品質的認知度顯著提升,專業化高品質已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
從市場格局來看,養豬業正經歷著從“小而散”到“大而專”的轉變。散戶和家庭農場快速退出和轉型升級,集團企業、產業化放養公司、專業化大養殖場逐漸成為市場主導力量。這些行業結構性的變化,直接導致飼料廠和動保公司經營模式的變化,原有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失效,迫使企業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環境。在此過程中,企業不再以自我生產運營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為核心盈利模式,而是轉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關注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轉變趨勢。
在新的市場格局下,放養公司快速興起,“公司+農戶”及“公司+家庭農場”合作模式占據主流,并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大量有豬場的養戶放棄自養,轉而合作加盟放養公司,尤其是集團公司的下屬放養公司,規避風險、享受資源優勢,成為專業的育肥戶。自繁自養的中小型家庭農場則轉型為放養公司的育肥場或專業繁殖場,僅極少數因經營不善而破產退出。部分行業周期經驗豐富、養殖水平高、資金能力較強的養戶則轉型為二育養豬場,成為養豬業的“弄潮兒”。
面對行業變局,一個普遍問題浮出水面:大多數散戶和家庭農場是否真的退出了養豬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活躍在養豬業中,只是生存與發展方式發生了轉變。一部分人成為集團公司和放養企業的“合作伙伴”,依托公司穩健生存;另一部分成長為專業繁殖場,部分以契約代養方式與集團合作;此外,還有一部分行業精英,對市場與行情有著專業級的認知與把握,是自養育肥或二次育肥方面的行家里手。然而,他們也將面臨來自屠宰企業和大型養豬集團的競爭壓力。
降價只是維穩之計,提質增效方為長久之策
從成本為王到品質致勝,這一轉變對養豬業而言,意味著什么呢?高全利指出,在粗放運營時期,降本增效無疑是企業的首要任務。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升級,單純依靠降低成本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增效降本成為了企業發展的新方向。當生產成績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時,增效降本的空間變得有限,此時,企業就必須提升維度,向提質增效邁進。
并且,養殖行業進入品質競爭一方面需要客戶能精準地評價產品,在提質增效階段,企業需要通過增加產業附加收益和市場競爭力來獲取更多利益,而這一切都以客戶的利益提升為導向;另一方面必須建立比較精準的評估體系,如今的養豬行業在規模化、數字化、平臺化運營管理后,對仔豬與種豬的價值有了比較精準的評估與判斷,能夠清晰地測算出產品的性價比,因此“品質”取代“價格”成為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新法寶。
最后,高全利強調,當屠宰企業從大量殺白條逐步轉向精分割,且分割品占據消費市場主導地位時,肥豬采購的定價方式也將由宰前定價轉變為宰后定價,質量定價原則將主導市場。這一轉變將促使大量小微型屠宰企業將退出市場,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亂象,推動屠宰行業盈利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與此同時,屠宰企業采購方式也將從傳統的依賴豬經紀人供應,逐步過渡到與養豬公司直接訂購,甚至實現生豬的定制化生產。屆時,良種豬市場占有率將迅速提高,仔豬銷售品質標準得到提升,品種品系和健康安全成為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養豬企業的飼養和管理模式也將迎來重大調整,精準化飼料營養、標準化養殖設施以及精細化管理流程將成為行業標配,推動養豬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方向發展。
高全利的主題報告緊扣當下養豬業的核心痛點與未來走向,從宏觀的行業結構變遷到微觀的企業運營策略,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剖析。他指出,在新的市場格局下,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通過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豬企將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