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荊州禾豐“聯動采購產地原料實現降本增效”項目榮獲集團“降本增效”創新創效大賽銀獎,“多部門聯動”“降本增效”已成為近幾年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詞,但真正能執行到位又有幾家公司?能實現這兩個目標到底需要怎么做?相關人員在其中應承擔哪些職責?如何評價每個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都是每一位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應該探究的。帶著這些疑問,小禾對荊州禾豐相關人員進行了深入采訪和交流,做出如下總結,與全體禾豐人共享。望借助荊州禾豐實例,讓我們在多部門聯動上持續精進,實現降本增效。
一、背景介紹
荊州禾豐,禾豐股份全資子公司,生產豬、禽、水產飼料。
二、取得成績
2024年荊州禾豐通過構建高效的“技、采、產、銷、品、水”多部門深度聯動機制,不僅實現了本地原糧采購與應用的突破性創新(2024年本地玉米采購1.09萬噸,單噸成本降低206元),更鍛造了三大核心競爭力:
1.搶占時間窗口紅利:精準把握湖北原糧早上市機遇,比競品提前1-2個月鎖定低價優質資源。
2.打造彈性供應鏈:通過原糧分級應用(如按容重分倉)、雜質變廢為寶(分級處理,合理利用或出售,創收超6萬元),將波動轉化為差異化優勢。
3.構建客戶信任閉環:從技術調整到品控聲明再到銷售溝通全流程透明化(如《質量聲明書》、對比實驗),降低投訴率,顯著提升品牌專業信賴度。
直接協同效益超400萬元,并有效規避潛在損失(如品控前移攔截不合格原料320噸,避免損失約86萬元)。
三、多部門協同制勝的關鍵要素
1.“一號人物”的擔當與格局
敢于決策,承擔風險:總經理作為“總協調人”,在部門利益與公司整體利益沖突時(如配方調整影響生產、采購入庫方式影響部門業績),勇于拍板,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唯一準繩。倡導榮辱與共,主動為協同決策的后果擔責,營造“敢闖敢試”的氛圍。
構建機制,賦能協同:明確各部門需完成自身業績,但當沖突發生時,建立“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解決標準”的聯動協調機制,并授權任何發現機會的部門均可發起聯動,總經理則在關鍵難點上做最終決策并定期組織協同。
2.專業能力與高度責任心是協同基石
技術驅動: 技術部建立“原糧數據庫”,提前模擬配方,精準調整,如本地玉米應用降本55元/噸;配方師快速響應原料變化(如高蛋白豆粕、小麥),優化配方發揮價值。
品控前移,嚴守底線: 品控深入田間地頭、烘干廠源頭把控質量,建立快速檢測通道(當天出數據);科學分級應用原料(按容重、蛋白、毒素分級);在守住質量底線(堅決對不合格原料說“不”)的同時,靈活運用“彈性質量閾值”釋放采購空間(貢獻效益超100萬元),完美平衡“質量守門人”與“協同推動者”角色。
采購精準研判: 基于多年經驗與動態模型(結合價格預判、配方成本模擬、現金流評估),敢于在窗口期果斷決策本地糧采購。
生產高效轉化: 投入改造筒倉及除雜系統(效率提升40%),實現“一倉多級”,精準調用原料支撐配方落地,提升產量(14→17噸/時)并降低能耗(15%)。
全員責任意識: 各部門員工以公司整體利益為導向,超越部門本位主義,信息共享無阻隔,溝通高效無壁壘,對流程中的每個環節負責到底。
3.銷售能力:價值傳遞與溢價實現
會賣貨,更能賣高價貨: 面對配方調整帶來的產品外觀變化,銷售團隊絕非被動接受。他們深度聯動技術與品控,利用專業的《質量聲明書》、直觀的對比實驗視頻、現場飼喂效果展示,主動出擊,向客戶清晰傳遞價值(營養不變甚至更優、成本降低帶來的實惠),成功化解疑慮,客戶接受率高達95%以上。這不僅穩定了市場,更通過專業透明的溝通提升了品牌溢價能力。
四、標桿事例總結
荊州禾豐的協同創新實踐,生動詮釋了“協同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的真諦。其成功源于:
一個敢于擔責、善斷全局的“領航者”(總經理);
一支專業精湛、責任心強、以公司利益為最高目標的“戰斗隊”(技術、采購、品控、生產、水產);
一群善于溝通價值、贏得信任、實現溢價的“先鋒官”(銷售)。
他們以“動態決策模型”打破信息孤島,以“品控前移+彈性閾值”構筑質量與效率的平衡,以“透明化溝通”閉環客戶信任,最終將部門間的“變量”轉化為驅動全價值鏈升級的“增量”,實現了企業效益的指數級增長。這不僅是荊州禾豐的成功密碼,更是值得全體禾豐人學習推廣的協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