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飼料企業的競爭正在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和變化不斷加劇,許多企業為了跟上行業的發展步伐或者維持自己的生存,都加大了自己的資源投入力度,這使得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在競爭中變得更加關鍵。但是由于新格局的形成,競爭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的經驗逐漸滿足不了競爭的要求,創新能力和運營能力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我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 員工工作的三個目的
1、為了生存——掙錢
員工的工作目的和態度是隨著公司的發展而變化的。
為了生存是普通員工工作的根本動力。他們非?,F實,急功近利是他們正常的表現。他們對自己切身利益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公司利益的關注;對短期利益的關注遠遠超過對長遠利益的關注。只有在滿足他們這些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的管理才能夠有效。
2、為了發展——學習和提高
有志向的青年才俊多屬于此類。他們更關注企業能夠給他們提供什么樣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培養和提高,會有多大的舞臺可以發揮和發展。
他們雖然是為了追求發展來工作,但是并不等于他們絲毫不在意收入的多少,而只是把成長放在第 一位,把收入放在第二位而已。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與其地位和能力相匹配的收入,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會選擇離開公司另謀高就。
3、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事業
這是極少數高層次的人才選擇工作的目的。
他們與其說是在選擇工作,不如說是在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是選擇導師。
他們對公司的軟件系統要求很高,比如領導的素質、能力,企業的文化,公司的發展前途等,但不太在意工作環境、條件,薪資待遇等。他們是理想主義者,他們可以為實現目標臥薪嘗膽,卻不能忍受沒有希望的煎熬。他們既可能是企業發展的功臣,又可能是企業發展的主要競爭對手。他們是沒有駕御能力的企業的危險的敵人,又是偉大企業的好幫手。
二. 員工對公司的三種態度
1、抱怨
抱怨來自于內心有不滿,但是它卻可以傳染,一旦形成共鳴就比較危險。
雖然說消極的聲音總是來自于落后的人群,但卻是公司管理狀態的自然體現。至少抱怨是溝通不暢的表現,抱怨有抱怨者的問題,但也不排除有管理者的問題。
有抱怨卻聽不到的管理者是危險的,而聽不懂抱怨的管理者則是可悲的,不容忍抱怨者的管理者是專橫的,可怕的,也是很可憐的。對抱怨充耳不聞的管理者是愚蠢的,也是他無能為力的表現,所以往往他也是不勝任的。
2、無所謂
說明員工處于徘徊狀態,可進可退。
如果管理者認為某些員工對他來說也是無所謂,那么員工有這種狀態也就不足為奇了。問題是許多管理者認為某個人很重要,可對方卻不以為然無所謂,管理者本人還渾然不覺自以為是。
“無所謂”是員工沒有成就感和依賴感的體現,是管理者缺乏調動力的結果,也是企業缺乏凝聚力的表現。
有無所謂態度的員工不一定不是好員工。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有時并沒有清楚的認識,他們常常使企業和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
3、熱愛
熱愛是員工忠誠于公司,并愿意為之付出自己所能的一種狀態。
熱愛就意味著員工為了公司的發展,可以承受一些有損于自己利益的決定,能夠付出超常的奉獻,能夠主動地貢獻自己的所有所能,而不討價還價。
管理者千萬不能透支員工的熱愛,否則將不再有熱愛企業的員工存在了。熱愛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的。
熱愛是可以傳遞的,是可以凝聚的,是可以發揚光大的。
三. 工作的三種狀態
1、漫不經心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這種人的真實寫照,實際上他們是在瀆職。
漫不經心地工作,表面上是員工的心態出了問題,實際上更有可能是企業的管理存在著巨大的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員工在這種狀態下工作時,內心是非常痛苦、無助的,他們此時常常是渴望解放,卻又看不到希望。此時,領導者首先要做的不是試圖如何馬上改變員工的工作狀態,而是應當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然后才是針對個別員工的工作狀態提出解決方案,或者要求他們立即改正,否則將解除工作關系。
快樂工作是所有人的期望。
2、恪盡職守
這是職業化的一種工作狀態,我們期望絕大多數人首先進入這種狀態,但是又不希望每個人都在這種狀態下工作,因為沒有人愿意接受所有員工都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都在“畫地為牢”地盡職盡責,缺少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一個公司的員工都能夠如此工作,企業的業績一定也是不錯的,但是前途未卜。
3、竭盡全力
這是員工在認同企業和管理者的前提下,心甘情愿地將自己的命運同企業的命運緊密連接起來,全心全意為之付出的一種工作狀態。另外,當企業遇到重大危機時,也可能會暫時出現這種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員工主動工作,而且常常有超常的發揮。如果大多數員工都是如此工作,企業會創造出超乎尋常的業績,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是空前的,大家會有很強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能夠創造這樣狀態的企業領袖必須是令人敬佩的,充滿魅力的企業家。他不但有很強的感召力,而且對待員工非常好,超出了他們的期望,使他們有幸福感和歸屬感。
四. 擺正三個位置
1、擺正自己在企業中的位置
給自己一個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以便于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每個人都應該十分清楚自己在企業中的價值和作用,從而充分發揮。
2、擺正自己與上下級之間的位置
每個人都應該十分清楚自己的工作職責和范圍,十分清楚被授權和對下屬的授權都有哪些,以避免錯位,并能夠及時補位。
職責不清是人們出現失誤和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上級對下級的“越位”常常使下級無所適從,無所作為。而下級對上級的“篡位”常常是上級對下級產生不滿的重要原因。上下級之間的“虛位”常常是工作產生漏洞的主要原因。
能夠恰當“補位”是一個人對上下級之間應當如何合作有了深刻理解后的行動。
3、擺正自己所處企業在行業與客戶心目中的位置
“自知者明”,誠實地表達本企業的地位,才能夠贏得行業中同行的尊重,也才能夠贏得客戶的信任。
夸大其詞的宣傳首先會失去內部員工的信任,然后是知情者的不屑。當被蒙騙者覺醒時,就是一敗涂地。因此不要試圖走捷徑,大的捷徑就是老老實實地做事。
五.學會三個換位
1、要學會由從領導的角度考慮問題和決策,轉變為從市場的角度思考問題和決策
從領導的角度常常是“我要如何如何……”,從市場的角度則應該是“我們應當如何如何……”。
領導者喜歡根據以往的經驗做決策,而市場要求我們根據具體情況做決策。 領導喜歡簡單,而市場卻比較復雜,當領導脫離市場時,他就脫離了“偉大·光榮·正確”。
領導的智慧是他對市場的超凡的領悟力、決策力,而不是他“蒙”的能力。
2、要學會由從管理的角度決策,轉變為從經營的角度決策
有人說:“管理是正確地做事情,經營是做正確的事情?!比绻沁@樣,那我們首先從經營的角度做決策,然后才在此基礎上做管理決策。
我認為:經營無小事,管理無大事!管理側重的是控制,經營側重的是發展。
如果高管理者過分強調和關注控制時,企業常常就會陷入人事危機,而當他強調發展時常常會自動化解掉許多矛盾和危機。
3、要學會由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決策,轉變為同時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決策
真正的銷售是雙贏的,真正的合作是雙贏的,真正的成功也是雙贏的。
我們只有在保證自己利益的同時,盡量滿足對方的利益,合作才會變得簡單美好。如果能夠先考慮對方的利益,再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許結果會更好。
六.做到三個認同
1、從先認同人開始解決事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大的問題是會扼殺許多善良的動機和創意。會使許多未成熟的人喪失成長的機會。
先認同人,才能更容易溝通,找到問題所在;先認同人,才能形成一致,共同解決問題;先認同人,才能真正擁有團隊。
管理就是先管人,再理事!
2、從先認同動機,再到認同結果
好的動機,未必產生好的結果;好的結果也未必是因為有好的動機。認同動機就是先從分辨“因”開始,同樣的人在不同時候動機可能不同,管理的大難度就在于人的這種不確定性。
管理者應當允許失敗,但是不允許破壞?!盎鹧劢鹁Α钡墓芾碚吣軌驊蛺簱P善,激勵團隊。
3、從先認同團隊業績,再到認同個人能力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
個人能力只有在團隊之中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雙贏。脫離團隊的個人秀,只能稱雄一時,無法持續,也不應當得到太多的肯定和贊揚。
沒有團隊就沒有英雄還是沒有英雄就沒有團隊無需爭論,不管怎樣,英雄需要團隊,團隊需要英雄,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團隊第 一,個人第二是共識。所以領導者的能力就是體現在團隊業績上的。
七. 做好三項修煉
1、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它并不會因為你對待它的態度的改變而改變。但是我們卻可能因為對待問題的態度不同,而使解決問題的結果有所不同。
平心靜氣地面對和處理問題,是因為擁有了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超然,一種回歸。它不是無所謂,不是不認真,不是不負責任。是一種理性和情感交融后的沉淀,是一種從容不迫、信心百倍、游刃有余的體現,更是一種可以勇敢地、坦然地直面任何挑戰和任何失敗的境界,是一種能夠恰到好處地取舍的境界。
2、能夠氣定神閑地學習和思考。
“ 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nbsp;
氣定神閑地學習和思考,是心無雜念、平心靜氣后的一種積極進取的狀態。這時管理者容易兼容并蓄、茅塞頓開,這時管理者容易融會貫通、旁征博引,這時管理者容易跨古越今、獨樹一幟,這時管理者容易厚積薄發、積木成林。
3、能夠忙里偷閑地休息和娛樂。英年早逝是資源的浪費,是不善于自我經營的表現。
能夠視工作為樂趣,樂此不疲,非常難得,但不如能做能樂,拿得起,放得下。
玩物喪志不可,玩物增志可也!
能做不平凡的事業,卻仍然能像平凡人一樣生活,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八. 達到三個境界
1、處理眼前事情時,能夠考慮到未來;考慮未來事情時,能夠面對現實。
2、在解決個人問題的同時,能夠帶動系統問題的解決;而解決系統問題的同時,能夠照顧到個人問題的解決。
3、既能夠處亂不驚,又能夠沒事找事。
能夠做到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已經為數不多了,而又能同時做到“沒事找事”不斷發現新問題新機會,就是更加難得了。
沒事找事是不自滿又不自傲的表現,是深入實踐勇于創新的結果。
這比“有事不怕事,沒事別找事”在企業中更難能可貴。
九. 正確激勵三個層面
1、滿意
激勵效果=給予期望
=承諾得到
=橫向比較+自我比較
滿意是給予約等于期望。
正確的激勵首先了解對方的期望是什么,我們能夠給予的有多少,然后是如何給予承諾和兌現。
2、滿足
滿足是得到略大于期望,或者已經遠遠超過基本的要求。
其實員工的期望往往并不是很高,他們沒有得到滿足的主要原因是給予方領導,不善于進行調查了解,而是主觀臆斷。結果是付出不少,效果很差。所以深入基層是提高管理者工作績效的基本要求。
3、喜出望外
出乎預料地得到大大超出期望的獎勵。
少承諾多兌現是讓人喜出望外的方法。
我們許多管理者太愿意用承諾去激勵人了,因為說比做容易多了,但是說出來了就等于“給予”了,就等于你已經“欠”人家的了,人們得到兌現時的興奮并不會比聽到承諾時高多少。
如果不能夠兌現,承諾就是在犯錯誤。
十. 管理的三個層次
1、靠人監督人
靠人監督人是原始的管理方法,它首先就把人分了等級,有了遠近疏親之分,有了信任與不信任的區別。分了幫,別了派,形成了對立關系。這就決定了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團隊,只存在團伙,大家都只“效忠”于一個“主子”,在這樣的組織里關系比業績重要。
“主子”常常是不信大臣信太監,即便是請了職業經理人,也都是在“受控狀態”下工作著,而普通員工則是盯著“管家們”工作,先求無過,再求有功!積極性可想而知。
2、靠制度管人
這是現代科學管理的產物,“沒有標準,先別行動。”是這種體制下的準則??恐贫裙苋?,可以化復雜為簡單,擺脫了人為的障礙,更公平、公正、公開地體現績效。使普通員工解放了思想,放下了包袱;使管理者的行為受到了約束,提高了對管理者能力和品德的要求,使管理者的地位平民化了,為了共同的目標大家可以形成團隊。
存在的問題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環境又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制度化管理常常是滯后的,不能又好又快地適應和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3、靠企業文化形成自我約束
靠企業文化管理是一種類似于宗教的管理模式,是人們在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觀基礎上,為實現目標自動自覺地遵守組織行為的一種很好的管理狀態。
它的實質性飛躍是使管理化被動為主動,化物質為精神,化約束為激勵。由責任感變為使命感。由首先利我變為首先利他,由個人奮斗變為集體實現。
這樣首先要求企業的核心領導層率先實踐這種理念,并且成為團隊的典范。
十一. 兼顧三個內外平衡
1、兼顧外部市場發展與內部管理精準的平衡
我常說“企業的前方是銷售,銷售的前方是后方?!薄翱蛻舻牟粷M80%來自于企業內部管理的不完善,服務的不到位?!?nbsp;
企業外部的有利拓展會極大地刺激內部管理系統的完善,而內部系統的精準管理又能夠大大推動外部市場的拓展。內外平衡的轉化是隨著企業規模和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的。
“攘外必先安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非常正確的。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
2、兼顧團隊建設與客戶關系維系的平衡?! ?nbsp;
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只有核心團隊堅強有力,企業才有凝聚力。
只有員工滿意,才可能造就客戶的滿意。
只有在團隊成員把客戶的滿意超越自我滿意時,才可能克服內部的矛盾,形成和諧的團隊。
3、兼顧內部創新與外部市場開拓的平衡
我認為:內部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外部市場的開拓力是企業所有能力凝聚后的最終表達。
兩者之中有一方面強大都能夠創造企業的輝煌,但是要想取得行業的領袖,則必須兩者同時具備。
沒有內部創新力的企業,外部開拓力再強大,也只能曇花一現。而缺乏表達力的企業,最終也只能為人做嫁衣。
十二. 飼料企業發展的三大模式
1、成本領 先型
飼料行業本身就是規模經濟型產業,也是微利產業,所以總成本領先是企業獲取發展的簡單直接有效的策略。
實施這種戰略的企業必須保證做到以下幾點:
生產效率高,單位生產成本低。
資產有效利用率高,投資回報率高。
資金周轉率高,庫存經濟合理。
采購價格低,物流成本少。
產品結構合理簡單,單位銷售費用低。
企業規模足夠大,管理人員足夠少。
2、技術創新型
企業靠產品領先的拉動力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快速發展。
企業要想通過這種模式發展,必須擁有行業中好的技術專家或者有好的技術資源做后盾。同時還得具有足夠的營銷能力做輔助,缺一不可。
技術創新型企業具有持續發展的優勢,也具有成為行業領先者的基因,如果運營能力得到加強,將更加具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但是這類企業也容易陷入過分追求技術領先造成的陷阱,在營銷上遇到障礙,使企業發展受阻。
3、經營開拓型
在現階段此類有活力,也有發展潛力。因為目前產品技術的更新速度非???,但是比產品技術發展更快的是營銷模式。隨著競爭的進一步深入,代表企業綜合能力的經營能力,將會越來越主導競爭的方向,經營開拓型的企業必將以其敏銳的市場感覺,超強的反應能力,獨特的營銷視角,非同凡響的同客戶的親和力,而贏得主動,迅速擴大市場份額。
此類型企業加強研發投入,防止產品技術成為發展瓶頸。
十三. 對領導者考核的三大新標準
1、無功便是過
企業存在的價值,首先就是能夠創造財富,然后就是追求發展。
如果一個領導者不能帶領企業實現發展,就等于在浪費資源,就等于在無謂地消耗時光,是我們不能容忍的。
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思想的領導者不可能勝任本職工作。
2、停止學習就意味著退步
之所以強調學習,是因為我們從事的事業是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如果我們不學習就根本無法適應這些變化,過去所學習的知識只能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這些變化,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新的問題。
學習力是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要想“領導”,我們只能深入學習,并勇于實踐。
3、不能創新等于慢性自殺
能否創新是領導者綜合能力的好的體現。不能創新的領導者要么缺乏責任感和危機感,要么根本沒有競爭力和領導力。
我們沒有必要討論為什么創新,只需要研究怎么樣才能“有效創新”。
我們決不能容忍裹足不前,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以及狂妄自大,目光短淺的領導者。
在企業失敗之前,就及時地改變直至撤換有上述三種問題的領導者,是在拯救我們的事業和他們本人。
經營管理本身就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的科學,是從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體會感悟提升出來的科學,離開了對環境變化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認知,就不可能有所創新和發展。經營管理是一門實踐科學,只有反復實踐,才能印證它的有效性、科學性、藝術性。
愿我的淺薄認識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